深度揭秘(事了拂衣去,深藏功与名. 了却君王天
还记得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的冠军雷海为说,他之所以爱上诗词,就是因为无意中读到了李白的《侠客行》。“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”,李白用几句诗词,就写出了大唐的任侠之气。后来金庸索性用这首诗,命名了自己的小说,可见其受到的认可度有多高。
所以在说本期诗词大会的题目前,让我们再读一次这首诗:
《侠客行》(节选)赵客缦胡缨,吴钩霜雪明。银鞍照白马,飒沓如流星。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与名。闲过信陵饮,脱剑膝前横。将炙啖朱亥,持觞劝侯嬴。
不用看全诗,只这前半部分我们就能感受到那股侠气。按说这么有名的诗作,大家理解起来应该不难,但偏偏在诗词大会上攻擂选手硬是答错了。要知道能到台上攻擂的都是品诗高手,这就让人很不解了。我们来看看这道题:
李白诗“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与名”其中“拂衣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态度?
A.功成身退 B.愤然离去 C.洁身自好
攻擂选手答的是B选项,他的解释是:按李白的个性来说,他应该不像是一个会功成身退的人,所以愤然离去更适合他嫉恶如仇的性格。
事实上,答案应该是A选项。其实这并不难理解,因为后一句已经写了“深藏身与名”,就是指事成之后,连姓名都不留下,这也符合燕赵侠客的行事作风。很显然,这位选手会答错,是被所谓的“李白的个性”给困惑住了,他认为李白不是一个放得下“身与名”的人。
对于李白的个性,近些年很多诗词鉴赏人士都做了深度的剖析。到了最后,甚至由剖析变成了调侃式的趣解。
比如读了李白的《东山吟》,就认为李白性格乖张,带着歌姬去名士谢安坟头喝酒、跳舞,颇有种“小人得志”式的模样,这是大不敬。比如读了李白写给杨贵妃的“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”,就认为李白就是一个媚俗之人,诗歌成了他溜须拍马的工具。比如读了李白晚年在狱中写的求情诗《狱中上崔相涣》,就认为他其实并不洒脱,只是个贪生怕死之徒。
正是受了这些鉴赏的影响,李白洒脱、飘逸的诗仙形象,在很多人心里多了一份“俗气”。这也正是诗词大会这位攻擂选手,认为按李白不会有“功成身退”式的侠士精神的根源。对于这种种对李白的解读,笔者无法苟同,理由有三:
首先,对于一位诗人性格的判定,咱们决不能单从某一首诗得出结论。李白平生存诗千首,千年来古代文人给他贴的标签一直是“洒脱”、“浪漫”,就是因为他们是把这些诗当成一个整体来看的。虽然这千首诗里有一些为求官写的应酬诗,但这并不影响其一生的主色调。《将进酒》、《月下独酌》、《侠客行》之类的作品,仍占大多数,咱们不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。
其次,对李白诗的一些所谓的“媚俗”之作,其实很多人的理解并不深刻。比如他为杨贵妃写的那几首《清平调》,如果纯粹地把它看成吹捧杨贵妃的诗作,则显然小看了诗仙。咏美人一直是古典诗词中的大题材,这几首诗以花喻人,甚至用上了与汉宫的对比写出了盛唐之气,它的内核其实并非媚俗,而是盛唐。这几首诗,宋、元、明、清的诸多文人,也都是极为推崇的。
最后,李白的人生观其实一直是变化着的,这一点和我们一样。年轻时他好任侠,写下了很多游侠诗。中年不得志时,他常借酒消愁,写下了很多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名篇。生命的最后几年,他几经磨难,诗作态度也随着遇事不同变化着。结合诗人的心境赏析他的作品,才是明智的。
回到诗词大会的这道题,选手会选错就是小看了李白的人生格局。李白虽曾一心想入仕途,但与古代绝大多数名士一样,他所求也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后后再功成身退,这是古代读书人的至高人生追求之一。
通过各种趣解让李白更接地气,让他由“仙”变成“人”,笔者不反对。但以偏概全的解读,又让他由“人”变成了一个“俗人”甚至“小人”,则是一种不算负责的误导。一己之见,欢迎讨论。
深度揭秘(事了拂衣去,深藏功与名. 了却君王天 相关文章:
★ 最扎心的情感语录